一份公证书,守护家与幸福
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遇到“需要办公证”的事情时,才被动接触到公证。甚至很多人在办理完公证手续后,依旧不明白公证的实际意思。
公证,真的离我们很远吗?
公证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买房卖房需要公证,赛事直播需要公证,摇号选号需要公证,甚至连遗嘱也可以进行公证。
知识小窗口
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,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、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、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。
公证与诉讼不同,公证发生在民事争议之前,用来证明某件事的事实,或者某项财产的所属权,借提前证明来避免争议或法律诉讼的产生。国家对法律的普及以及国民法律意识的增强,让公证行为深入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为什么推荐大家做公证遗嘱
当今社会复杂多变,离婚率居高不下,考虑到这种现状,很多老人想把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财产只留给自己的孩子所有。若是通过法定继承,老人的遗产必然为夫妻共同财产;若是能够提前订立遗嘱,指定继承人,可最大限度的满足老人的愿望。 目前来看,遗嘱的形式主要有公证遗嘱、自书遗嘱、代书遗嘱、录音遗嘱、口头遗嘱等多种形式,公证遗嘱即遗嘱人经公证机关办理的遗嘱。公证遗嘱的方式是最严格的遗嘱方式,也是处理遗嘱继承纠纷最可靠的证据。 是否是遗嘱人真实意思表示,是否是遗嘱人自愿行为,遗嘱人对个人财产的表述是否准确、完整,是遗嘱订立时至关重要的考察因素。而公证遗嘱在办理过程中全程录音录像,立遗嘱人的各项意思表示透明可见,并且公证员所具备的法律素养和办证经验,也可有效规避遗嘱不规范的风险。 此外,根据现行法律规定,遗嘱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数份内容相抵触的遗嘱,其中有公证遗嘱的,以最后所立公证遗嘱为准;自书、代书、录音、口头遗嘱,不得撤销、变更公证遗嘱。

遗嘱公证顾名思义,就是公民生前对自己的财产作出安排,是指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,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做的个人处理,并于创立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》第十六条、第十七条规定,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,并可以指定遗嘱执行人。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。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、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。


随着老年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明,立遗嘱已经不再是中国老人讳莫如深的话题。遗嘱公证也随之孕育而生。这几年,在圆满人生服务过程中发现,自主的进行了遗嘱公证的老人越来越多。问其原因,大多都是和上面老人的回答差不多,百年后不清楚的遗产划分会让子女产生纠纷,遗嘱公证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。

长辈离世后,因为遗嘱内容不清晰,亲属方各执一词反目成仇,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。为了家人不必要的纠纷,提早做好遗嘱公证是十分有必要的。公证遗嘱的效力优先于其他形式的遗嘱,且不易发生遗嘱无效的情形,能更好地体现立遗嘱人真实的意愿。


生命垂危时立嘱,应有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的公证人证明,公证机关可在审查其合法性后,予以确认公证.公证员对遗嘱有保密义务.进行遗嘱公证,可向立嘱人提供法律上的保障,即其在生前按自己的意志,处分其财产,对预防和减少纠纷都有积极的作用。
办理遗嘱公证,由遗嘱人住所地或遗嘱行为发生地的公证处受理。办理遗嘱公证,申请人应亲自向公证处提出申请,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。

申请人遗嘱公证需要提前进行预约
提供材料如下:


遗嘱公证法律生效在申请人去世以后才会生效,在此之前都可以修改后重新进行公证。

大多数人对遗嘱公证费用存在错误的估算,认为公证花费很大,在国家与各法律机构的努力下,如今办理遗嘱公证花费已经十分亲民了。老年人只需要花很少的钱,就能为遗嘱打上法律的保护伞。伴随着当代老年群体,遗嘱意识的兴起。遗嘱公证可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。这份公证书,不仅是法律文件,它的存在更能守护家庭的和谐幸福,不仅让老人们心安,也有效的减少了因为遗嘱内容不清晰,财产划分不明确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家庭纠纷。
特别声明:部分图片、内容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任何侵犯版权问题,请随时联系我们更正并删除。
|